How the "global village" faced SARS

原文刊登於BBC、中文摘要由師大社教系J.H.提供


SARS 新增病例的數量在所謂「嚴重疫情的地區」如香港及多倫多正逐漸減少,而這些地區的公共衛生專家也期望疫情能夠持續減緩。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這顯示了各地的衛生體系能夠迅速有效的應對,以及WHO在三月發出全球警訊是即時且果斷的。


多年來,傳染病專家已愈來愈擔心日益頻繁的航空旅遊,會促成一種新型而致命的感染。一九一八年第一世界大戰結束後,史無前例的軍隊移動使「西班牙流感」加速在各地爆發。一般認為,超過五千萬人死於那一次的流感。當時,洲際間的旅行耗時數週,現在一架飛機在二十四小時內就可環繞世界。


倫敦大學 (UCL) 的病毒學教授泰德 (Richard Tedder) 告訴 BBC 說:「SARS重新喚起了地球村的概念。在東南亞半島某個人的問題,數天之後就成為多倫多的難題。」


截至目前,防疫 SARS 最大的挑戰在於每個國家能否處理每天都有感染者可能飛抵機場的壓力。事實顯示,防止感染者入境是困難重重的。英格蘭的首席醫療官員唐納森 (Liam Donaldson)即表示,英國的六位 SARS 病人,無一在機場被偵測出染病。因此,即使是透過最周密的過濾程序也可能有漏網之魚。


隨著中國大陸各省陸續傳出疫情,其他國家對於來自遠東地區的旅客將必須保持警戒。泰德教授認為,在可見的未來英國及歐洲可能採用嚴格控管的預防措施,而且或許會長達數年。
美國哈佛的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布倫博士 (Barry Bloom) 相信,打敗未來各種流行病的唯一之道,是務必讓發展中的地區也具備專家,隨時阻止新型疾病的爆發。他表示:「美國應該投資以強化世界各國的衛生醫療體系。對於保護我們及其他國家免受疫病之苦、拯救數百萬人的生命、並將美國的形象由重視自我轉為關心全人類,這或許是我們最佳的投資。」

感想:本文指出,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兩種因應 SARS 蔓延的取向。一為歐洲的「過濾防堵」,另一則為美國的「資源輸出」。兩者的意義與影響,值得我們思考及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