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蔓延時─媒體角色
傳播驚悚?傳遞勇氣、關懷與鼓勵!

張錦華/台大新聞所教授

原文刊登於2003-04-30/聯合報民意論壇



晚間電視台一再的播放全台各地的抗爭事件,高雄居民不讓SARS特別門診開張、雲林居民不讓和平醫院的醫療廢棄物進場處理、松山醫院和新竹醫院附近居民抗議和平醫院的病患移置,甚至連地方首長都出來抗爭。各地居民憂慮SARS的焦急顯然十分強烈,而這一股焦慮透過電視媒體的傳播,很可能更加劇了全台各地民眾的恐慌。SARS疫情擴散所帶來的威脅,我們必須以國家面對重大災難的心情來對待,而媒體在災難時所扮演的角色,不但與平時不同,更直接關係到個別民眾心理的壓力感受、以及整個社會是否能度過危機和轉危為安,因此綜合美日等國對於災難新聞的報導建議,希望提出以下幾點與媒體共勉。


首先,面對重大災難時,新聞報導首要責任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焦慮和不安。因此在報導上必須以同情及審慎的態度,應儘量提供平衡、完整和正確的報導,尊重受害者之痛苦及其家屬之感受,避免因新聞報導受到二次傷害。舉例而言,台灣首例SARS病患去世,某報頭版以斗大的標題「奪命 台灣首例」,這樣的字眼可能會讓民眾深深恐懼SARS「奪命」的威脅,忽略了只要防護得當,SARS是可以預防;只要醫療得當,SARS痊癒率也很高的事實。


其次,重大災難必然造成民眾生活混亂和失序,媒體應該盡量提供如何度過危機的資訊和心理支持,多報導度過危機的基本觀念,才能協助民眾重建生活秩序,樂觀面對未來。例如,當報導各地民眾因恐慌而抗爭與SARS有關的醫療處置時,媒體如果僅是一再的播出失控的吼叫、肢體衝突、惶惶不安的表容,可能更會加深大家的負面情緒,接下來很可能引發更多的不理性的驚懼與抗爭。但如果媒體此時能提供更完整的資訊,請專家學者說明是否住家附近的SARS醫院會造成威脅?廢棄物的處理是否真正安全可靠?澄清民眾不必要的恐慌和憤怒,才有可能重建生活秩序。


第三,災難雖然帶來創痛,但災難中人們盡忠職守、互相關懷、勇敢面對憂傷的故事,卻更足以顯示生命的可貴和品質。因此,和平醫院封院中,固然有醫護人員因醫院安排失當而發抒不滿,但卻有更多醫護人員盡忠職守,犧牲自己陪伴著病患共度難關。媒體記者在報導不滿時,若能更強調造成不滿的不當措施與改善之道;同時,提供更多第一線醫護人員的高貴情操,必然能協助改善情況,鼓舞人心。事實上,媒體上確實已提供許多這樣的報導,相信接下來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有了更正面的報導,SARS的病患和醫護人員不會孤單,台灣不會失控。


最後,災難新聞報導要慎防人類的譴責機制,把災難受害者當作引起問題的「他者」,貼上負面化的辭語和標籤,尤其應特別注意防止原有之弱勢族群刻板形象以免造成更深的社會裂痕,或擴大負面形象。像是被隔離者的處境已經很沮喪,媒體若能深入報導被隔離者為了他人健康所付出的忍耐和體諒,顯然可以帶給孤單無助者更多的希望和勇氣。
媒體在災難中的角色,絕不應該是去加深驚悚的畫面,甚至藉著災難競爭收視率;每一篇傳遞著勇氣、關懷、和鼓勵的訊息,都可能帶領受苦的心靈,感受到關懷和希望未來。